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成都铁中 赵璐
【摘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首先教师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其次学生和文本对话、和教师对话、和同伴对话;最终学生、教师和自我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构建和谐氛围策略确保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语感阅读策略和解读文本寻找对话策略,辅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建立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良性教学形式。“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中敞开思想、思维碰撞、情感质疑、互动解疑,最终达成对文化的理解、情愫的放飞、心智的开启。真正意义上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积极地影响和推动。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是知、情、意、行的协调活动,不单是求知、开智的手段,而且是立德、审美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话式阅读教学力图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审美等多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体系,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人类用话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表现生活,只有在对话中,人们才能交流思想感情,从事种种社会活动,进而显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教学也是由形形色色的对话组成的,具有对话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是教学的本质,对话也是阅读的本质,对话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在对话理论框架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体或实质就是对话,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对话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本质就是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多视界融合的动态过程: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堂的高度集权、教师的包办式授课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与阅读教学以对话为本质的思想背道而驰。对话式阅读教学使语文教学具有对话性,力求在对话教学中实现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思维的创新、人格的完善。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前提及方法
(一)、实施前提:构建和谐氛围的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堂的高度集权、教师的包办式授课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与阅读教学以对话为本质的思想背道而驰。中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自尊、自主和自我发现的需要日趋强烈,阅读教学则为满足其合理需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要树立主体教学观,善于置换角色,理解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像在课外阅读那样有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其求知欲和阅读热情。
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提供一种想说、肯说、能说的课堂氛围,于是,就需要构建师生和谐友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的意识,归还话语权给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容的对话环境,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让学生消除设防的警戒状态,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喜欢语文,喜欢对话,这正展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和谐氛围的构建。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1、语感阅读策略:朗读文本
阅读文本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经之路,这是对话式阅读教学不可逾越的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不可替代的步骤。任何对文章的理性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文章语言的感性经验上。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食之无味。因此脱离感性经验的理性分析,只能使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差。
(1)、朗读是阅读对话的起点
文本语言经过锤炼加工的语言,较之口语更准确、严密、鲜明、更简洁、凝练、优雅。朗读可以将书面语言有声化,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语言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留意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潜移默化作用。
另外,语文教材也为朗读教学提供了导向和素材。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以七年级上学期30课共计41篇阅读文为例来分析,适合朗读的分量为;诗歌8篇占19.5%,需诵读吟咏的古诗文12篇占29.27%,优美的抒情散文8篇占19.51%,隽永的寓言童话6篇占14.63%,合计为82.93%。其余约7%的各类文体并不是不能朗读,运用朗读将更有意益于理解学习。
(2)、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朗读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理解,审美,创造。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的曲曲折折中传达,耳与心谋,在反复吟诵中,借助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
在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怯于诵读,一部分学生则对诵读表现出不屑。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给学生欣赏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朗诵;印发经典电影的对白,让学生做配音练习。在活动中国,学生体会到了声音带来的奇妙感觉,体会到自如表达是一种幸福。接着,在阅读实践中教会学生尽量用重音、语调、语速的快慢变化来反映文本内容,反映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爱憎情感,创造性的表现出学生对文本的领悟。
2、解读文本,寻找对话策略
伽达默尔说:“虽然我们说我们‘进行’一场谈话,但实际上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进行。因此,真正的谈话决不可能是那种我们意想进行的谈话。一般说来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即我们陷入了一场谈话,甚至可以说我们被卷入了一场谈话。”可见,对话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指示,不可预设的,只能由对话本身所推动,其内容成果都是在对话过程中生成,不受对话主体所控制和引导。但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有必定目标做指引的,教育也必须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师仍然需要担任塑造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指引或创设对话的策略。
(1)、阅读“说错”的对话策略
“错误”本身就是一个浑然天成、历久不衰的对话话题,由“错误”所生成的学习话题自然具有优良的交互性。教师在深析教材后,从整体把握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关键性地方,有意设置错误,并把它展示出来,树靶子,创设特殊对话情境。
附:李森祥《台阶》对话式阅读教学错误性预设:“老屋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青石板台阶,那是当年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它承载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后来,父亲看到别人家的台阶高,很嫉妒,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大房子。他很快买来砖瓦、石科,盖好了房子。新屋落成那天,父亲亲手点燃了鞭炮,翳傲极了。每天父亲都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学生展开讨论,阐明观点及理由:生1:“他家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三级青石板台阶,那时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这一处错误主要是对贫困的家境没有清楚的认识。家境极为贫困,不仅没有牛车,更重要的是与石匠打赌,一口气背回来每块石板三百斤石料。生2:“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这是对情节的极大扭曲,父亲为建新屋花费了毕生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他像愚公一样,一分一毛地积攒,一块砖,一片瓦的捡。他终年辛苦,艰难积累、辛勤劳作、从不歇息、吃苦耐劳,才有能力盖新房,建高台阶。生3:“父亲每天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父亲谦卑到不会享受胜利的滋味,坐在高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身体累垮了。他失去了健壮,失去了劳动能力。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和价值,精神颓唐,常茫然若失。
这样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设计深入浅出,致力在阅读教学中不经意间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实现师生间心灵的交流,达到教学的“融合”。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出来。“说错”对话策略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嘴,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角色体验的对话策略
角色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等。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寻求到切入文本的话题。
创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人物等角色有创作的空白。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用还原语境的方法来进行再创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和意义建构。从“剧本和表演”的角度来赏读文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情讨论一剧情设计定稿——导演分配角色——表演——演出心得——同学评价。
如:《石壕吏》《皇帝的新装》、《狼》、《羚羊木雕》《唐雎不辱使命》等,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对话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3)、补足省略的对话策略
文本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空框,文本中有有形或无形的省略,如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些都是学生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采用补足省略的对话策略寻求到话题切入文本,从而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如续写《皇帝的新装》、《喂,出来!》;补写《荷花淀》中老头子的心理;给《斑羚飞渡》
中狩猎队写封信等,都可以采用不足省略的对话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4)、拓展比较的对话策略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重要通道。
学生可以应用拓展比较的对话策略寻求到话题走进文本。步骤:完成教材篇目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并表达感受。如:第一步依托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课文的师生阅读。第二步:教师推荐阅读:自读课本:《欣赏生命》《热爱大自然》《一个少女可以承受多少苦难》《白色方糖》《回老街走走》《最苦愈最乐》《星期一早晨的奇迹》《请欣赏别人》《落叶》《在你心灵的一角》《把钥匙挂在心口》《火光》《关于生命的思考》《感谢的心》;推荐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可以站立的地方》《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提醒幸福》;推荐书籍:张晓风、刘墉、毕淑敏等的散文专集或《在心灵最微妙的深处》等。第三步:学生阅读并口头或书面交流阅读感悟。其他单元也可效法进行阅读教学。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形式
在对话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创建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可以充分发挥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平等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争论形成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使学生对课堂中获取的信息实现理性加工和综合处理,并进一步整合自身的认知结构。
1、以合作学习为组织,以议论交流为手段
激励学生真诚地和同伴对话是保证阅读对话中有实质性合作学习活动的前提。可由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习。或表演编的话剧或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的。
2、以耐心倾听为基础,以相互理解为原则
对话式阅读教学力在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有差异,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因而,学生要确立平等的民主观念;学会互相尊重的态度;善于耐心倾听;主动进行角色换位;学会合作。
以耐心倾听为基础,以相互理解为原则的阅读对话的教与学的活动不断引领学生从对文字、文学、文本的领会走向对人、对社会、自然及其关系的深层次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态、高尚的个性,达成学生与自然、文本的对话。
四、“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成效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是表演者、更是观众。我们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笔者将2013级3班(平行班)作为实践班级,从该届学生入校时就将其在统考中的阅读成绩与本年级同类班级进行记录比较。3年来,长期坚持实践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成绩显著:从初二(上)起,该实践班级阅读成绩在统考中均遥遥领先于各同类班级,取得了同行公认的可喜成绩。
入校——初三上语文作文成绩比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从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试图寻求一条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操作性强的语文施教之路,希望能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所裨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对话式阅读教学让我们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对话式阅读教学将引领师生在富有韵昧的语言世界里倘佯,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但由于实践时间不算太长,针对对象较为单一,研究不够充分,有许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尚待完善。在以后的实践中还可扩大实践范围,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做出相应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