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通高中班主任幸福感较低的原因-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试论普通高中班主任幸福感较低的原因
发表时间:2015-5-22 16:39:10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
点击/评论:3627/0
 

试论普通高中班主任幸福感较低的原因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吕品

摘要:普通高中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随着教龄增加,班主任的幸福感却在下降。笔者就这个问题,从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滞后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目的的误读入手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班主任 幸福感 原因

普通高中的学生正处在成熟与未成熟的交接阶段,急需有人进行正确地引导。在一天的时间中,学生和班主任相处的时间很多,甚至比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都多,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照理说,学生和班主任应该都比较亲近,对班主任应该有较强的依赖感,班主任就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引路人和建议者,师生之间在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比较稳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班主任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班主任们多多少少都会发出“一届不如一届好带”的感慨,仿佛随着时间推移,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那种“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关系逐渐淡去,甚至极端一点的就转成“敌我关系”了,班主任的幸福感与所带学生的届数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参照一些教育先驱者和教育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未与时俱进

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能够和学生很快打成一片,原因是师生双方年龄差距小,具有不少共同话题,能够让学生很快对其敞开心扉。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班主任成为“活力”、“宽容”、“开明”的代名词,而中老年班主任却成为“死板”、“强势”、“苛刻”的代名词,随着时间推移,年轻班主任也会成为中年班主任、老年班主任,悲哀的是,那些代名词也会从“活力”、“宽容”、“开明”变成“死板”、“强势”、“苛刻”。这些代名词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表象上的年龄差异造成的,更多的是管理方式上的差别所致,这些代名词的迁移也不仅仅是年龄的变化导致的,而是管理方式的滞后引起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知识的作用就是是一个经验能够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之中,如果知识的自由的交往和交流得不到保障,就会使得人们的知识观产生片面性,使得已有经验无法用于后续经验。[1]如果将这个观点映射到上述班主任代名词的变化现象来说,就是年轻班主任能够构建一种和学生自由交流双方经验的民主环境,使得班主任和学生相互汲取双方精神世界中的精华,滋养出更多的互相学习的热情,衍生出更多共同进步的动力。而随着时间推移,假如年轻班主任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经验,而是将上一届的管理经验完全照搬来应付下一届学生、下下一届学生……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班主任的年龄增大,班主任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去和学生进行经验和内心的交流,越来越沉迷于用固有管理模式去管理动态变化的学生,墨守成规的管理经验肯定不能管理好主流思想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学生。中国教育家朱永新也提出:教育应该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也应该为了教师成长,为了所有人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2]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叶澜教授在阐释“新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时提出:“新基础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包括资源生成和过程生成。[3]虽然叶教授的观点是针对课堂活动的管理,但是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很有借鉴价值,班主任的管理活动核心其实也是动态生成,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年轻教师和年老教师的专注点不同,年轻班主任普遍重个性,重个性就是在偏向于营造一种民主、包容性强、束缚少的环境,因此管理中的动态幅度大,只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师生双方很容易产生共鸣;中老年班主任大多重规则,重规则就意味着更看重管理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学生的可褒可贬的表现,所以管理中的动态幅度相对较小,学生容易产生与教师的割裂感。

二、班主任对管理目的的错误解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4]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必须要对管理目的的内涵进行思考和界定,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收获,这种收获就是目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结果。但是,班主任们却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思考的时候对目的管理或目标管理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方面:

1、将管理目的命令化

管理的过程是对管理目的的呈现,所有的管理手段和过程都是围绕管理目的而设计的,但是,现有的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却更像一种命令,甚至将管理目的都误读为一个终极命令。所以在管理时,班主任不时地给学生下命令,要求做到一系列要求,却很少从学生的需求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角度去思考,这种强加给管理过程的命令式目的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管理班级的热情,反而使其机械而呆板地接受指令。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会感觉和学生一起管理班级名存实亡,而学生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于是,双方都会不满意,这将直接导致班风学风的培养过程中缺少“学生成分”。

2、将管理目的功利化

当班主任在接受上级领导安排的指标后,将一个班级的管理目的看作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指标时,他对这个班的管理目的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将对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的教育进行数字化、工具化,是教育的悲哀。这样做只会导致班级中没有民主,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相处,一切措施都是有着极强的功利性质的,学生仿佛生产线上的产品,按照指标要求划分为合格品和次品,学生或者把教师看作自己命运的主宰而卑躬屈膝,或者因为教师把自己边缘化而愤世嫉俗,而教师会以片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班级中,哪里会有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哪里会有教师对学生以人为本的关心?

3、将管理目的分割化

管理目的的特征应该具有连续性,管理目标可以有多个,但是这些目标之间不应该有严格的界限,也就是说管理目标不能出现二元割裂现象。所谓管理目标的二元割裂现象就是管理的目标是ab,而不是ab共存。这就要求学生在发展自我的时候放弃一些目标,假如这些目标涵盖的内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那么学生必将对教师的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和意见。而要设定连续性目的,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下进行管理目的的设定,但是目前很多班主任不敢公然改动上级领导的目标要求,同时也缺少统筹能力去设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学段里完成连续性的目标。因此,班级管理在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别扭的目标指引下进行,这必将大大降低班主任的幸福感指数。

参考文献:

[1][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

[2]万继峰,论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j],科技信息,200916

[3]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