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5-5-22 16:30:49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
点击/评论:7138/0
 

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3

正文……………………………………………………………………4

课题的提出……………………………………………………… 4

理论依据……………………………………………………… …5

研究方法……………………………………………………… …6

研究过程……………………………………………………… …7

研究成果…………………………………………………………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四川省新课改推行之初,我们提出此课题的研究——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然而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和无效现象。本课题在全体数学组同仁的参与下,结合成都铁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教育的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围绕着“课前准备,课上授课,课后反思,作业考试安排”等环节,在提高效率上作出尝试,不断总结,并将理论实践于课堂。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各省先后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秋,四川省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而我校作为成都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在新课改推行之际,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也在思考着,数学——一门学生又爱又恨的学科,该如何趁改革之机,在教学教法及评估等多方面推陈出新,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是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没有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难以改变。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长期以来,高考备考压力、升学压力等导致了众多学子不得不陷入题海战术,作为教师,更多的是无奈。在这其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并未得到真正、真实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妥之处、许多不良的教学行为、思维习惯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研究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有力推动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指导课堂教学走向理性化,实现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高效率。我们提出《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后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 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④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⑤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⑥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现状。

文献研究法和资料分析法:研究有效性教学现状,上课先进理念。

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题课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性教学案例集)

四、研究过程

1、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开展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深化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本课题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的真实意义。所以课题研究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组内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数学方法论选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等多篇文献,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课题研究能力。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

2、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加强管理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到“三必须”:一是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组多次集中研讨,及时交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事实上,课题组成员团结一心,为我们课题组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3、制作调查问卷,面向高中三个年级调研及分析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在此次198份有效问卷中,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有55﹪的同学很喜欢数学课,有42﹪的同学较喜欢数学课,有3﹪的同学不喜欢数学课,而在这些很喜欢和较喜欢数学课的同学当中有90﹪的同学认为问题导语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堂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问题导语的引入。

数据显示,56.7%的数学老师都采用复习上节课或相关的内容导入新课,这一点通过学生问卷得到了验证。我们可以看到90﹪学生认为问题设置能快速的进入新课并引起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问题设置特别是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同样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建议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能多多思考如何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活动中来。

从结果来看,只要是对数学学科有兴趣的同学对问题导语的引入方式都很喜欢,而且同学们都认为数学课堂上问题导语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大力开展课题实验活动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学年,每位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本学期采取一课多上的形式,同年级教师上同一节课,开展了同头课比赛;同时,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的协调下,开展了转转课活动,以展示个性,并提供学习和研讨的素材。每位教师带着饱满热情、带着全新理念上课,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全组教师的参与下,实验课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提升了教师实施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更使得我们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开展的落实,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五、研究成果

通过本次课题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分层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中,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落实学生主体和本位,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建设成学生自己的学堂。

1给学生“发言权”,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地师生互动,则必须提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提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2)给学生“探究权”,做一个学习的引领者

大胆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给学生自主权,做一个合作者

  同时,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课堂要做到“三讲四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四不讲”即:学生没尝试解决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学生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2.精心设计导学案,改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以分层导学案的设计为载体,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上,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尝试训练、解决疑难、小组研讨、系统小结和学后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其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情景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些逻辑性问题训练其思维习惯,设计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磨练意志品质。例如再现性训练题组、诊断性训练题组、探究性训练题组等;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做到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优化,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加大课堂信息量,满足学生学习容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而“整合”使“分层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丰富了内涵、平添了生机和活力;从“导学”平面式,到“整合”使情景设置立体化,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诱思探究”只是“人——人”互动,到“整合”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人————人”的教学系统;这种教学模式就显现出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传播迅捷、信息量大,教学中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学习以协作式、探究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我们重点进行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充分利用每周的校本教研时间,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后,课题组内的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几何画板,教学课件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制作教学课件,录制课堂教学实录。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组共制作了很多优秀教学课件,同时录制了多次教学实录,并在全组范围内共享。

4、强化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通过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强化了教学各个环节的功能,对落实高效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精心备课,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多角度预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商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课前提前一至两天发放预习案。。

2)创设“优”“美”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进一步抓好了课堂主阵地

课堂检查——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案的检查情况进行解疑。

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当堂训练——在知识内容已能较好解决之后,针对所学内容给出2~3题大约能在10分钟内完成的训练,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4)课后反思并及时反馈

提出教师、学生的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反思知识点的接受,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着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注意搜集并整理学生在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找出相应的ag真人官方网的解决方案,对后继课堂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及时修正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大力调控,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 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题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做到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优化,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六、研究成果

1、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012届高三零诊、一诊、二诊均取得优异成绩,居全市第5(或第6),占金牛区第一;(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112012学年度高2013级、高2014级在13校联考及成都市期末统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2012届高三又传捷报。

2、各种情境走进了数学课堂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学生可以做的教学情境内容,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其中:(1201111月马敏老师:市级赛课(说课比赛)(选修4-4  2.1)曲线的参数方程 (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加13校说课比赛,获二奖;(220123月谭浩老师:市级示范课《等差数列》,本节课在20123月作为成都市新教材数学培训基地校公开课;(320129月谭浩老师:国家级示范课《等差数列》,本节课参加20129月全国第十一届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的示范课,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ag真人官方网的荣誉证书;(420124月罗健老师:市级示范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本节课在20123月作为成都市新教材数学培训基地校示范课;(520124月罗健老师:市级示范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本节课在20123月作为成都市新教材数学培训基地校示范课;(6201110月谭杨颖老师:区级公开课《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教研风气日益增浓

一年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1)罗健老师:论文《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成都市二等奖;(2)石涓老师:论文《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七、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谭国华:新课程标准高考对数学能力考查的形式与要求[j].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0610):18—22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科考试大纲.2007

6alan j.bishop (1992):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些国际观点.in d.a.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676—686.new york:macmillan

7robert b.davis(1992): 关于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思考.

in d.a.grouws(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705—729. new york:macmillan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