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教学一次“头脑风暴”-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给作文教学一次“头脑风暴”
发表时间:2012-2-16 15:21:51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
点击/评论:5174/0

给作文教学一次“头脑风暴”

——浅议“新词新语流行文化”与作文的整合教学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针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写作实践,或许很多老师和学生还停留在“老观念”里。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或必须洋溢激情,或必须充满文采,或必须亲切温柔,或必须斗志昂扬。又如,学生的写作素材,或“跳江的跳江(屈原)”,或“饮酒的饮酒(李白、陶渊明)”,或“感动的感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或“回顾的回顾(历史人物大荟萃)”。再如,定义学生的语言文采,一般停留在大量的修辞运用和名句引用,停留在学生对文化名人等素材的化用、改写、仿写等。长此以往,毫无新意,作文教学犹如拉磨的驴子,永远在原地转圈。

今天,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积累”与“整合”。这股源头活水让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新生机!

 

一、     作文教学的“突围”

拉磨的老驴终有困顿的一刻,它也会有摘掉眼罩的瞬间。新教材必修一“梳理与探究”中的“新词新语流行文化”一课给了作文教学“突围”的机会。

首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够让他们及教师本人接触到更多的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这为教学时的“心音共鸣”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进行过这课教学的老师,在批阅作文时,还标注出学生作文的流行词汇为“误用”,只能说明这位老师“教得死板”,他的学生被“误得悲惨”。当然,这也违背了我们的新课标精神。

第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在教学时使用新词汇,既能增加课堂的情趣,也能吸引学生,直接“触动”他们的“心灵”。基于学生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这一永恒不变的“定律”,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加入了流行文化色彩,将大大激趣,也将给学生的作文学习一个新的方向。例如,时下流行的词语“纠结”、“给力”、“浮云”等,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绝不为过,反而能将死板的“文采定义”提升到“幽默创新”的高度。

第三,作文的评价也迎来了新契机。“表现性评价原则”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的评价形式。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应该“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学生加入评价者行列,实施“表现评价”,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手段。例如,时下流行的“颁奖词文化”。其实,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运用题中已经见识过,在曾经的“感动中国”各种人物的颁奖礼上也领教过。叫学生分组讨论本组作文,并推荐出优秀作品,写出“推荐词”。这一方式既实践了“表现性评价原则”,也提升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归纳和写作能力。

 

二、“突围”的“潜规则”

这于作文教学而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早已很自然地“分门分派”。“保守派”认为按部就班可以稳当得分,落实到高考上,评卷时谁也不敢保证“创新”能一定得高分,而有“文采”和“深度”就一定能得到高分。“革新派”认为没有改革就没有机遇,谁又能保证“与时俱进”地“创新”不能得到高分?自然,笔者属于“革新派”,也愿意“圆滑地”周旋于两派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交叉点。

第一,新词新语流行文化毕竟属于“时尚”,甚至“另类”的东西,一些“老”师是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时尚”背后也可以“复古”呢?流行歌坛的“复古元素”风起云涌,诸如周杰伦、王力宏等人的歌曲,词中那悠悠的古韵是何等“黯然销魂”啊!且看“菊花残满地霜,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杯中景色鬼魅我忘了我是谁,心情就像夜凉如水,手里握着蝴蝶杯单飞不醉不归”,这些柔美的婉词是否能让人联想起当年的易安的晚年孀居?且看“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这些豪迈的呐喊是否能让人回忆起东坡的赤壁之行?这些歌词属于流行文化,这些歌词也充满文采,当年一曲《东风破》还成为了cctv“三星智力快车”的修辞辨析题啊。这些语句,作文教学时适当引用,作文写作时适当化用,都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新词新语流行文化在使用时绝对不能“滥用”。尽管作为“革新派”,我们能够理解学生日常使用的“火星文”,但不作筛选地将这类文字放到作文里,结局可能会相当悲惨!可以想象,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斥着“稀饭(喜欢)”“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表(不要)”,学生的写作语言满是“莪(我)”“偶(我)”“囧”“汗(尴尬)”,何谈错别字的区分,何谈语言的优美?既然是教学,就必须有规范性;既然是文章,就必须有可读性!在追求新词新语流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合理地利用,取精华、弃糟粕,摆正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正统”地位,不要为了求新而滥竽充数。

第三,赋予“名人名家”全新的生命。很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会给学生一些示范文段。如写李白的“李白有幸,生长在盛唐时代;李白不幸,不得在这个盛世经邦济国。秉承儒家教诲,李白是个积极的入世者,然而,他不能泯灭自己的个性俯首为奴。于是,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没有哀叹,没有悲吟,在浩浩唐风里,李白,将他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都融入到酒里,飘荡在诗中……(引自赵莉《有关诗仙李白的精彩语段》)这样的文段,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字“美”,然而许多人同时使用,我们的老师定会“审美疲劳”。自然,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就也就付诸东流。倘若我们能够灵活地赋予这些文化名人以全新的“面貌”,同样的素材,定能生出不同的效果。如旋律,伴随故事响起,揭开你,不平凡的传记。在夜里,天使在黎明前降临,唤醒充满奇迹的命运。倾听,爱丽丝的旋律。若别离,撕毁我写的信.。当序曲,落幕后拆穿的回忆,抚慰你,心灵悠扬的协奏曲。在莱茵河畔,贝多芬的悲伤在徜徉;诙谐夜晚,遗留在波恩城的泪光。维也纳推开窗,风景却如此委婉,黑白琴键上,谱写华丽的乐章。在破旧琴房,弹唱出贝多芬的悲伤;诙谐街上,探望绚烂欲望的橱窗。小木船被遗忘,剩下黯淡的月光,无力哀叹,谁的情绪彷徨,结局被凌乱。”(《贝多芬的悲伤》)同样有名人,同样有作品,但让人耳目一新!

 

这场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应运而生的“作文革命”,不能只是“来打酱油”的。当我们的学生仍然抱着畏惧的情绪走进我们的作文课堂时,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时间绝对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求新。在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的同时,学生也改变着写作风格。那么,对作文的评价原则是否也应该有所革新呢?现在的高考阅卷标准是否就真的完全合理呢?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是否打的就是百分百的“良心分”呢?

轻轻地,我们来了,领着莘莘学子开创了一条新路。我们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将作文与“新词新语流行文化”整合起来教学,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要求,而是一个完全可以实践的理论。给作文教学一次“头脑风暴”,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丰富起来,让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起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精彩!

 

二〇一一年五月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