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误区-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8-6-1 14:50:43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刘文英 编辑:mxh
点击/评论:2514/0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误区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刘文英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课堂容量过大,老师讲得过多;提问过多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学生缺少思维空间。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误区对策


高效课堂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但我们往往在教学时却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误区之一:大容量,高密度。

其表现是老师讲课如机关枪扫射,课堂提问如高射炮连发,课堂教学如赛跑一样拼命往前赶。到最后,只有一些好学生勉强能跟上节奏,其他学生望课兴叹,有些学生甚至坠入云里雾里。我认为,从认知角度来看,知识的难度和密度必须以大多数学生可接受为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做到“目中有人”。于漪老师也谆谆告诫我们“学生实际不可忽视”。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强化技能,丰富情感。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仍然是课程实施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对教材的感知,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开始和基础,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正 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我觉得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老老实实抓“双基”,即抓住字词句篇基础知识, 读写听说基本能力。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天经地义的事。基于这一认识,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应落实这四句话,这就是:识字解词,增加词语积累;整体认知,把握课文概要;局部推敲,训练遣词造句;熟读背诵,领悟读写之道。这四句话我称之为教学内容“四要素”。我在教学《爱莲说》时,依据大纲要求,教师应重在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教学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承认并正视学生之间、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放弃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首先,我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重点放在分析莲花的形象上,而难点就在于通过对莲花形象的描写,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关于莲花的象征意义。其次,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层层递进的思考,最终探求到问题的本质,获得最完整的答案,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误区之二:滔滔不绝讲,接二连三问。

我观察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上面马不停蹄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大步推 进,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听、写、记。《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所要认识的客观世界是客体,而教师应该是“媒体”,一种在诸多媒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体。 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和价值的准确定位: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如果媒体的中介作用发挥不好,主、客体的联系肯定要受影响;如果媒体由中介变为“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时,为了把握孔乙已这个鲜明的人物形

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思考填空“孔乙已是一个             的人 。”( 

线处填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并要求,你得出这样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物哪方面的刻画与描写?从而在全面认识孔乙已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把握鲁迅先生多方面、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并且引导学生在自己平时的写作中学会多种角度写人,以期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更立体。我觉得,我在其中只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大家的看法进行评判、补充、深化。自己也觉得轻松,学生也参与进来,乐在其中,整个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充满一种师生、生生多边活动的和谐气氛。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到了果子,何乐而不为呢?

误区之三:缺乏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许多语文教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 ”, 舍本逐末,忽视对学生的文本教育,在课堂教学时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其实,学习这些教材,只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细细去研读、思考、品味、欣赏,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才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上层境界。这样的认知学习,应当有一个适当的课堂节奏与过程,匆匆赶路岂能饱览沿途美景,走马观花,很难领略花之神韵。

再以《孔乙已》为例,我认为鲁迅先生刻画人物文笔是多么细腻啊!众酒客取笑孔乙已“你当真认识字么”这部分,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进行推敲、领悟、品味。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已的不同反应,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同学们都能拎出“不屑置辩” 、“颓唐不安”两个词。我再要求大家明确这两个词语是从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同学们都认为是从神态方面描写孔乙已受到嘲笑后的神情,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孔乙己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屑置辩”表现孔乙已“唯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颓唐不安”刻画了孔乙已内心深处的疮疤被戳痛之后极度沮丧、痛苦、失意的心理。这样由表及里,让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孔乙己的可悲与可怜。

误区之四:学生自身思维能力上的不足

就语文教学习来说,并不是为了去探讨“是”或者“不是”这种标准的答案。主要是因为在一些文章中,学生受到自身思想经历以及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所以如果要求学生统一观念,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要及时进行创新,通过强调学生的个体行为,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以自身的思想来要求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通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来提升自己的感悟。通过采取科学的引导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影响,实现思维的发展与延伸,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到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进行体验与理解,主动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可以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学生,适当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提升学生的看法与认识,确保教学可以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展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从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上的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来完善自身的学习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保证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可以适应学习上的变化,通过主动学习等来提升自我感知能力,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如学生在学习《春》这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从全文出发,与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划分。在划分完成后,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运用喜欢的方法来总结好这一内容。在学生组织好语言后,就可以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完成汇报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其他有特长的学生来诠释出自己眼中的春。如一些学生绘画天赋较长,就可以借助画画的方式来进行描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情境中去,在满足了学生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

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坚持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确保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这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认识,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真正意义上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云胜·语文高效课堂的误区和对策思考

[2]王国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创建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7年823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刘文英  编辑:mxh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