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深度学习”
——以乙酸教学为例浅谈有效提问的方法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罗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间的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实例:
上一届,我在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两个班级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有不同反馈。结合上一届的情况,我今年对提问方式又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提问形式的对比与反思,如下表所示: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课例1 |
课例2 |
课例3 |
乙酸的物理性质 |
教师 |
ppt播放乙酸的图片,提问:“你知道乙酸有什么物理性质么?” |
给学生展示一瓶纯乙酸,提问学生为何纯的乙酸又叫冰醋酸。 |
给学生观察乙酸后,提问乙酸的物理性质,再告知乙酸的熔沸点,让学生思考乙酸为何又名冰醋酸。 |
学生 |
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
无法作答或照着书本读出答案。 |
答出了颜色、状态、气味。根据所给资料:乙酸熔点16.6℃,学生知其低温易结成冰一样的固体,故理解其叫冰醋酸的原因。 |
教学反思 |
提问方式简单直白,无启发性,学生观察象形直接作答。 |
铺垫太少,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到头来教师只有自问自答。 |
符合学生认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推导能力。 |
表1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课例1 |
课例2 |
课例3 |
乙酸的分子结构 |
教师 |
根据常见的表示乙酸的式子:ch3cooh,推导乙酸的结构式。 |
发给学生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提问学生如何根据乙酸的球棍模型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
将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利用课本信息搭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再根据所搭建的模型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
学生 |
多数学生不会回答,尽管不少学生知道乙酸为ch3cooh,但无法推知其结构式。 |
观察球棍模型后,多数学生正确地写出了乙酸的多种表示方式。 |
兴趣大增,学生合作完成搭建过程,搭完乙酸的球棍模型后,学生即便不看模型也可独立写出结构式、结构简式。 |
教学反思 |
非常失败的提问,没有顾及学生的学科知识积累。 |
从模型到结构,使学生形成了对乙酸分子的感性认识。 |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特神模刑认细能力也得到提升,符合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表2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课例1 |
课例2 |
课例3 |
乙酸的弱酸性 |
教师 |
ch3cooh是弱酸,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ch3cooh的酸性比h2co3强,预测乙酸与碳酸盐反应的现象。 |
ch3cooh是弱酸,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你可以设计实验验证ch3cooh和h2co3的酸性强弱么? |
ch3cooh是弱酸,同学们可否设计实验比较ch3cooh和h2co3酸性的强弱? |
学生 |
乙酸与碳酸盐反应会产生气泡。 |
思考之后,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证明,设计了将ch3cooh滴入碳酸盐的实验。 |
可以往碳酸盐中滴人ch3cooh。学生选取了大理石与冰醋酸反应,结果无现象,教师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立刻产生气泡,学生惊讶之余,教师解释ch3cooh需要在水溶液中才可电离出氢离子。 |
教学反思 |
根据酸性强弱,推导是否反应,思维跨度不大,学生易于回答。 |
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
反常规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得出了ch3cooh酸性更强的结论,而且深刻意识到ch3cooh要在水溶液中才可电离。 |
表3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课例1 |
课例2 |
课例3 |
酯化反应的机理 |
教师 |
羧基中的羟基,受羰基的影响,变得比较活跃,羟基容易脱去,所以酯化反应中,同学们知道水是怎么形成的吗? |
选择用180标记的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结果在产物水中,未发现h2180,同学们知道在酯化反应中水是如何生成的了吗? |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思考产物水是如何生成的?学生有了两种猜想后,教师用资料给出同位素示踪法对机理的研究结果,让学生解读资料做
游戏。 |
学生 |
乙酸失去羟基,那乙醇就应该是失去氢原子,酸脱羟基醇脱氢生成了水。 |
思考,交流后:说明水中的氧由乙酸提供,所以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
提出了两种猜想:酸脱羟基醇脱氢、醇脱羟基酸脱氢。教师从这两种猜想的学生中分别叫了代表上台做游戏,根据资料,若学生觉得自己猜想错误,则立刻回位,反之则留在讲台上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分析方法。 |
教学反思 |
教师直观的提示,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过程流畅,但启发性不够。 |
给出资料,由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获得结论,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课堂被激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游戏研究机理课堂气氛活跃,也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理认知能力。 |
表4
教学实践证明,相同内容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提问,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设计、运用有创意、能启迪思维的提问,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所以,这也体现了有效提问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难免会提出一些无效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下课堂中的无效提问。
二、课堂中的无效提问:
我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丹东尼奥等人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率仅占56%,很多都是无效提问。那么什么是无效提问呢?回顾“乙酸”一课,可列举无效提问的一些类型。
1. 所提问题难度不恰当
对于课堂而言,简单问题必不可少,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从简单问题中获得鼓励,増强信心,但一堂课大量充斥着“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提问,扼杀的是学生思考的能力,全班一起高喊:“对!是!好!”,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未有真的互动,还会诞生不少“南郭先生”,他们也随大家一起高喊,给教师造成全班都已掌握的假象。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生真正存在理解困难时才是合适的提问时机,也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与简单问题相对的,是特别难的问题,过分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启发学生的效果,还会挫伤孩子的自信,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问才符合学生的心智发育。例如前面提到的,直接要求学生根据ch3cooh推测乙酸的结构式,对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的高一学生而言就难度过大,高一学生还未建立起官能团和有机结构的概念,所以学生写出了不合理的答案。
故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不能是唾手可得,也不可是高不可攀,这样的问题才能称为有效提问。
2. 指向不明确的提问
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不知从何思考,更不知如何作答,例如,在“乙酸”一课中,做完酯化反应的实验,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指出饱和碳酸溶液的作用。”问题本身并不空泛,但是学生不知从何思考,很多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碳酸钠”这个物质本身,答出了:“它可使加入的酚酞变红,更明显地看到乙酸乙酯”的答案,非常合理,但是偏离了中心。我于是补加了一个问题:“此处蒸出的物质除了乙酸乙酯还有别的物质吗?”,学生很快想到由于乙酸、乙醇有挥发性,所以收集到的乙酸乙酯中可能含有乙酸、乙醇等杂质,那么饱和碳酸钠溶液的除杂作用很快就得出了;再告知学生乙酸乙酯在水中微溶,在饱和盐溶液中难溶,学生顺利地答出了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另一个作用: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损耗。
当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法围绕中心思维而无边发散时,教师要反思是否是我们的提问指向不明,应及时补加信息,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迅速调整思考方向,使思维得到收敛。
3. 缺少互动的提问
出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或对学生信任度不够,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常常陷人“自问自答”的模式,看似在引导学生,实则答案往往从教师口中脱口而出,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动地解出答案”。缺少互动的提问,可能是提问难度不恰当,也可能是给予学生引导、思考的时间过少。研究显示,低层次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至少3秒的思考时间,高层次的问题,思考时间应在15秒以上,学生的候答时间过短是课堂上出现的普遍问题。师生之间若无通过提问真正互动起来,自然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互、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忆与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的过程。我们已经发现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上完“乙酸”一课,我与同事和学生进行了交流,也再次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 有目的的提问
虽然课堂上有一些是即时生成的疑问,但大部分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加以思考、准备并预设其教学情景,包括提问的内容,发问的形式,能否达成提问目的等等。例如前面提到的“乙酸”一课,我在第二遍上课过程中,提问学生:“酯化反应为什么是酸脱羟基醇脱氢?”这就属于无目的的提问,这个问题高一学生根本无法作答,教师花时间解释,既浪费了时间,又冲淡了重点,还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所以在今年的课堂中,我舍弃了这个问题。
教师备课时预设提问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引导思考,获得反馈,理解巩固,有时是为了激发兴趣,增强合作,深度学习等等,应反复推敲预设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不可想到哪就提到哪。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的问题若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乙酸”这堂课,很多教师在引入酯化反应时,都喜欢以“女儿红”酒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女儿在出生时,父母会存放一坛新酿的酒,待女儿出嫁时,便把存放多年的酒拿出,酒也变得特别香醇……由此抛出问题,为何酒会越陈越香呢?一个设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唤醒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学完酯化反应后,再由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既是水到渠成,也拉近了科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近年来高考化学题的设置,也常常用生活实例做问题背景,注意从生活中挖掘问题,既是有效提问的方法,也可与高考热点贴近,还很好地响应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要求。
3. 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是分层教学的有效手段,依然以“乙酸”一课所提问题举例如下表。
提问对象 |
问题类型 |
实例 |
三层次学生 |
直观,无需深层次思考,通过观察、回忆,即可作答的问题。 |
振荡接收乙酸乙酯之后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产生气泡)你知道这是什么气体么?(学生答:co2) |
二层次学生 |
需要理解和思考才可以回答的问题,旨在加深学生理解、提升思考的能力。 |
(上面问题的延伸)产生co2气体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说明蒸出的物质有乙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
一层次学生 |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通过较深度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
(继续延伸)你能否由此想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学生答:除去随乙酸乙酯一同蒸出的乙酸杂质,使乙酸乙酯更纯净。) |
表5
《礼记・学记》中提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指的是提问就像砍树,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再砍坚硬的结疤处,这样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依据学情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可让思维层层递进,增加课堂的层次感,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从而也更好地体现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优势。
4. 对学生地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的鼓励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恰当地评价。我们在学校办公室经常会听到有老师反映:“某某班的学生,上课不太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呢!”而也会听到该班的其他任课老师说:“我还挺喜欢某某班,学生课堂上与我积极互动,上课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差异的原因除了科目本身的不同,可能也与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有关。学生答对时是否有赞扬肯定,答错后是呵护鼓励的话语,还是遗憾失望的表情,久而久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态度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最后,我觉得用好的设问贯穿课堂,彰显的是教师的智慧,也是新手教师和成熟教师的差别之一。掌握有效提问的策略,不仅仅是依靠技巧,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和反思。关注学情,寻找到与所教学生学情相匹配的提问内容与方式,这既是普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培育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自身应具备且需不断发展的能力。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m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