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现体育教育的
核心价值——让学生动起来
赵宇(四川成都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
摘要:《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二十多年下滑,为了改善现状,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家实行阳光体育工作,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都是需要学生们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然而只有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进行锻炼,只有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获得科学健康的运动方式,只有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养成终生体育的理念,只有体育才能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合格的身心健康的公民。
关键词:体育教育 核心价值 学生 动起来
日新月异,时代变迁,通过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我发现,当代学生学习体育与过去学生学习体育的状态和理念有很大不同。过去学生学习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大,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除了读书学习,就是运动和艺术,单纯,目标明确。当代学生由于文化学习比拼压力的增加,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让学生走出户外,享受阳光,体验奔跑,超越自身体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训练太形式化,挫败感的体验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学生越来越享受静下来游戏,长时间坐下来看书学习,这种不痛不痒的无动感生活方式,社会抱怨当代的学生没有规则意识,社会意识,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学生整天在家不运动,撵都撵不出去。以至于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动作缓慢,身体的协调性差,完成动作的质量和数量不能达到预期,上课的目标不仅不能完全实现,失去上课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这种现状也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学生参与锻炼不主动,布置的练习内容必须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因为现在的班级人数众多,体育课堂上练习队形相对分散,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总有无法关注的点位,导致有些学生躲避监督,偷懒成了学生上体育课的习惯。学生思想上怕苦怕累,总是让有些学生对待练习内容偷工减料,省时省力地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闻不问,学生就会变本加厉,不仅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更加强化了学生偷懒的信心,不仅教学常规难以维系,教学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二十多年下滑,其主要问题是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耐力素质低谷徘徊,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等。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调查为什么会出现初三和高一年龄阶段学生体质较各年龄段较好,其主要原因是初三有中考体考,高一是初三体育教育效果的延续。其实各级学校都存在学生怕苦怕累的学生,总是在没有人的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偷懒”,放弃练习,放弃运动,再加上课业负担重,从而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家实行阳光体育工作,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都是需要学生们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如何让学生们动起来,走出户外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地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想要让人民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主要在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进行锻炼,因为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获得科学健康的运动方式,因为体育课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养成终生体育的理念,因为体育才能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合格的身心健康的公民。体育技能的形成是需要强有力的身体素质作支撑的,而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单一且艰苦的,这就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出现以下现象:
1. 学生课前课后焦虑,还未开始上课内心就开始放弃尝试,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练习。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主要以愉快运动方式进行,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基本素质的要求比较低,比如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协调能力,柔韧等运动能力的发展不足,而初三体考是各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导致初一学生开始发展体育运动基本素质的要求比较迫切,体育课运动量和负荷的快速增长,让学生惧怕体育训练,无法抗拒的惰性终会战胜喜欢体育课的美好情绪,课后浑身的疼痛没有坐下来读书学习来得休闲娱乐。孩子们对未来健康身体重要性的意识淡薄,人类生存的延续就是身体和智慧的提升发展,没有身体的坚守,智慧的提升总是留下遗憾。所以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懂得上好体育课的必要性,懂得树立终身体育健康观的迫切性。
2. 学生在训练中完成任务不自信,总是把自己的能力想得太低,低估自己的潜能,或是把学习中的落后迁移到体育运动中,或者有的学生因为太胖、太矮等自身身体形态的差异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学生班级人数几乎都是上限,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素质百花齐放。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有大多的学生由于小学的体育运动能力没能被激发,感觉自己运动能力有限,尝试体育运动畏手畏脚,不敢放开身心投入其中,自然失去了运动带给学生的畅快淋漓之感。还有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也会影响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学习差就什么都不行,自己给自己贴上落后的标签,再加上体育运动要求突破体能极限,坚强的意志品质让本来对自己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抛弃尝试,导致体育运动也处于落后的境地。
3. 体育课上常见一部分学生自认运动能力强,过分自信,不愿听教师指导,不愿尝试更优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练习,认为做了练习就算完成任务,不具备长远眼光和目标,只顾眼前做动作,有时候是使劲做动作,结果并不能达到目标,导致身心混乱,身体疲惫不堪,还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比如对体育与健康的理念理解不足,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缺失,对体育课这门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因为自身体育能力较强,在体育运动中自信满满,只为运动而运动,不能在运动中真正去细品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感知运动过程中身体各个运动组织的协调配合,导致其在运动成绩上不能有更上一层楼的兴奋。
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忽视以上三种情况的发生,导致自己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上课没有激情,教师工作无动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制定详细的上课规则,支持班级干部严格执行。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在成长阶段应该懂得的社会公民意识,也是实现体育教育核心价值的必要条件。以前的学生学习总是比较被动,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自己练习自己的,不善于与教师交流。现在的学生聪明,也很自信,个性也喜欢张扬,也非常爱惜他们的身体。比如他们会因为运动中一点小小的身体不舒服向你说明,申请休息,或者在练习中变通规则获利于自己,偷工减料,沾沾自喜。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运动解剖等与身体和运动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制定保障课堂效率的组织条例和教学要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身体体验,建立运动感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没有空子可钻。针对课前课后每个人身体出现的或是即将出现的状况加以告知,让室内的体育健康教育知识贯穿到室外的体育实践课中,教师切中要害让他们心服口服,教师的威信和教学效果就日渐显现。
体育教学是在广阔天地间进行,细致周全的课堂常规,严谨得力的班级干部,会让学生敬畏教学,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顽强的班级作风。如体育课的请假制度,学生练习时每一个动作的具体要求、项目要求和惩戒制度,自由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等,加大执行力度,让学生养成上好体育课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课堂氛围规范化,减少教学中的说教,鼓励学生通过运动懂得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强有力的基本保障。
(二)关注后进生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优生的行为习惯,营造健康,积极进取的课堂氛围和班级作风。运动是一个身心体验的过程,心情的好坏有时也影响运动过程的发挥,体育教学中掌握学生运动心理的变化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加单一且艰苦的身体素质训练。幽默风趣与要求严厉并存的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
体育课身体素质的训练单一且枯燥,学生不容易坚持,喜欢钻空子,甚至放弃练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完成练习任务,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融化学生的抵触情绪,顽强的班级作风能激发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小心思能够提前被你抓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体育课上他会非常积极地配合、支持你的工作。如在教学中采用进步的标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特殊学生鼓励坚持不懈的顽强品质,认真分析和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让学生毫无理由地承认差距,找到差距,明白自身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逐步提升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需要行动才能见成效。
(三)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提升教师的专业修为,提升教师对学生运动量的把控。体育教师会面临年龄的增大,示范的次数逐渐减少,我们应该发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导价值。
中学学生人数众多,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初衷不同,运动过程中身心体验不同,身体形态和肌肉类型的不同,导致动作的弱点也不一样,影响其运动能力提高的因素涵盖了身体、心理和其它外部的原因,我们教师能通过学生各种身心动作的表现发现原因,并帮助其克服疏解,才能获得师生双赢的效果。
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教学班级人多,场地器材少,教学管理要求高,要达到人人运动,人人受益,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多下功夫。有时在看课听课时发现,有教师对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很高,道具不知道要用多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教学手段不太符合教学班级的年龄特征,偏低龄化,不敢大胆尝试运动的对抗性,让学生的能力只停留在襁褓中。我认为在设计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不仅应该考虑方法的多样性,有趣性,更多的应当兼顾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符合所教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符合技术动作环节的关键性提升,符合班级受益人数众多的现代课堂,才是有效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哪怕的一个简单常规动作的小变化,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来到操场,来到室外,挥汗如雨,融入自然,在运动中遵守规则,提升自信,张扬个性,才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的体育能力,实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漫长的有计划的艰苦过程;教师职业修为和教师专业自信也为专心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赵宇 编辑:m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