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复习课中审辩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以“一师一优课”专题研究课为课例
【摘要】随着高中英语课标的修订,审辩思维的培养成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本文结合一节“一师一优课”专题研究课的教学课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探讨了复习课教学中审辩思维训练的问题设计原则、问题设计的实践和改进,总结了在课堂中培养审辩思维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字】复习课;审辩思维;问题设计
一、 引言
审辩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辩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辩就无从创新(李瑞芳,2002)。西方国家尤为重视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部分国家也将其纳入教育目标中。而我国教育部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审辩思维的涵义及培养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审辩思维绝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一种对他人智慧及见识的探索和宽容(browne & keeley, 2001, 转引自罗明江、李旭,2008)。文秋芳等(2009)认为,审辩思维是有阶层的,包括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分为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包括三项核心技能(分析、推理与评价)和五项认知标准(精析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情感维度包含五项情感特质(好奇、开发、自信、正直与坚毅)。尽管定义不尽相同,但各位研究者也就审辩思维的某些特征达成了如下共识:审辩思维是一种高层次思维,包括技能和倾向两个维度。审辩思维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解释、评价、自我调节等多项重要认知能力,审辩思维倾向包括开发、好奇、灵活、好学等情感特质。
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尝试也不断推陈出新。有的研究者从教学的某一角度提出培养方法,如审辩思维的显性教学合作学习;有的研究者则提出的审辩思维教学模式包括审辩思维技能指导、审辩思维倾向指导、结构训练和元认知管理四部分;duron等(2006)提出了审辩思维五步法,即确定学习目标——提问——联系——复习和提升——提供反馈和自我检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力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复习课中的审辩思维能力可概述为:对复习内容信息进行筛选、辨别、分析、质疑、推断、概括和评价,挖掘言外之意,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探讨写作技巧和文本的思想价值等,从而达到对复习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即学生对所复习主题能够解其言。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自主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而且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能分析和综合各方观点并作出评判,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最终实现对复习内容的超越。
三、 复习课教学中审辩思维训练的问题设计
1.问题的类型
问题作为思维活动的引导线,能够启发思维,引导思维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促成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可分为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型三类(梁美珍等,2014)。它们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其思维发展起着不同作用。
(1)展示型问题主要基于识记和理解的思维活动层次,是文本理解的基础,旨在通过对文中词句、细节或篇章结构等的理解来获取信息并初步整理信息,以达到凸显文本脉络和活化文本信息的目的。
(2)参阅型问题体现应用和分析的思维活动层次,是内容理解的深化。学生对内容特征、写作特点和意图等进行分析判断、解释说明和推理。参阅型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缺失和低质量会使阅读理解出现断层,无法提升思维。
(3)评估性问题针对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活动层次,是文本主题拓展与升华。学生思辨地总结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心智思维。
2.问题设计的原则
培养审辩思维能力的复习课教学应当是一个围绕核心问题组成的完整有序的问题连续体。这个问题连续体以每个教学环节的问题链为中心,以审辩性阅读技能为中介,以从已知到未知的问题答案为结果,形成思维连贯、环环相扣的审辩性思维过程(徐玉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切性
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和问题的认知复杂程度。所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语言水平,又要落在其最近发展区。问题既要难度适中,不能超出学生认知所能达到的水平,又要体现思维轨迹和思维含量,避免过于简单、直白,否则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或者不屑回答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文本的主题和教学的主线找好设问的切入点,契合关键信息的蕴含点。
(2)梯度性
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性三类问题的设计应该成梯度发展。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提取表层信息,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复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避免设置突兀和跳跃性过大的问题。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剖析复习内容,享受思维发展的乐趣。
(3)连贯性
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对解读文本和发展思维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围绕复习内容主题,紧扣复习脉络,循着脉络发展设计问题,串起文本信息的支撑点,凸显整节复习课的核心主线,还要注意前后问题的内在联系,即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依次顺延,层层铺垫。有效的问题链能使复习过程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思维顺畅连贯,实现思维训练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到深层,由单一到多元、由筛选信息到深层思维评判。
(4)指向性
问题的设计意图和表达指向要明确,即学生看到问题就能清楚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式和评价的标准,从而更细致地梳理信息,更缜密地思考,更精准地表达。设问要有意识地指向审辩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体现不同的思维层级和视角。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能起支架作用,搭建内容、语言和情感支架,支持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审辩思维。
(5)开放性
审辩性阅读的魅力在于读者对复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因此审辩性思维训练的广度要多元开放(徐玉茹,2015)。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个性化的、开放性的,具有拓展空间、挑战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多元答案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将提问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指导他们提出有效的高质量问题。
四、 教学案例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案例选自一个“一师一优课”专题研究课——单元复习课为课例。其素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ook 5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授课时间为40分钟。
2. 学情分析
此次授课对象为成都高三年级学生。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中对高三学生语言技能目标的要求,高三学生应基本能够理解涉及社会生活话题的、地道的语言材料。这组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到达一定水平,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让学生深度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并且深层思维能力、审辩式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3. 教学目标
基于对复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课定位于深度的单元复习和审辩思维培养的综合课,并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1)能使用与该话题有关的词汇和表达;
(2)能通过小组讨论区分析动物濒危的原因和动物保护的措施;
(3)能培养审辩思维,并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备课团队决定用感情线贯穿课堂,用复习的词汇和表达搭建手架,最后用写作的方式输出。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
在导入环节,用一个小游戏,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引出主题,中间通过分析动物濒危的原因,探讨其保护措施,同时梳理该模块的词块和表达,为写作做准备。最后的写作,输出复习内容。
5.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上课伊始,教师先通过照片自我介绍。紧接着,学生做了一个游戏test your memory: students have 30 seconds to go through the words. then, some words will disappear.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find out these missing words. 本环节所设计的问题如下:
q1: do you like games?
q2: there is a game which can test your memory. do you want to have a try?
q3: which words are missing?
q4: what do these words mean?
q5: if you were an endangered animal, how would you feel?
对于q5,有的学生回答出了“i will feel lonely and homeless, because i may lose my families and friends”等回答,教师借此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思维培养着力点是习得和感知思维能力,体现了问题设计的适切性。第一到第三个问题旨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第四个问题是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和感知的能力。激活学生图式是学生认知框架的一部分。导入是复习课的第一锤,游戏性的导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从而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构建情感支架。
step 2 what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ld animals?
这个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描述目前野生动物的处境,并且列出所知的濒危动物的名字。所涉及的问题如下:
q1:are wild animals living happily on the earth?
q2: what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ld animals?
q3: what endangered animals do you know about?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思维培养着力点是分析、推断和概括思维能力。本环节体现了问题设计的连贯性。有效的问题链是环环相扣的,让学生的思维顺畅连贯,从单一到多元。第一二个问题围绕着野生动物的处境形成问题链,属于参阅性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step 3: why are animals in danger?
这个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看图片并讨论,根据一些相关句型简述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老师会把学生所给答案呈现在黑板上。具体涉及到的问题如下。
q1: have you thought about why they are endangered?
q2:are the hunters poor or rich?
q3: do these people know it’s illegal to kill endangered animals?
q4: are human beings the only killers who endanger some animals?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思维培养着力点是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本环节体现了问题设计的梯度性。从第三个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无知是动物被杀害的原因之一。学生会考虑到教育的不均衡,追问推动学生去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链之一。最后一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去找其他原因,打开思维。探究是深化审辩思维的必经之路,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这种开放式学习方式,充分参与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学生回答了不同层次的时,对复习内容进行了由浅到深的解读。
step 4. how do we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此环节,学生本分为四个大组,先在组内进行讨论。让学生指导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法保护自然。涉及的问题如下:
q1:do you want to help the endangered animals?
q2: how do we help them?
q3: how can we punish the illegal hunters?
q4: how many years would be acceptable if we put the hunters in prison?
q5: what good results can education have for people?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思维培养着力点是评价和创新思维能力。本环节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师的设问旨在使思维产品个性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审辩思维的魅力在于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让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学生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是发散的,动物保护措施是多样的,且无标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动物的爱护之情,以情动人。
step 5:homework
用课堂所学的词汇和表达写一篇关于某濒危动物现状的文章,内容涉及以下三方面:
1. the present situation
2. the reasons for becoming endangered
3. the measures that can be taken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
五、 结论
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是复习课堂的生命线,提问时教学中培养学
审辩能力的脚手架。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类型,兼顾不同类型问题的序列性和均衡性,设计出具有适切性、梯度性、连贯性、指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链,凸显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从而达到发展审辩性思维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审辩思维能力。
引文注释
duron, r., limbach, b. & waugh, w. 2006. critical thinking framework for any disciplin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7(2):160-166.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瑞芳. 2002. 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育, (5): 61-65.
梁美珍, 黄海丽, 陈一军. 2014.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问题: 评判性阅读视角.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罗江明, 李旭. 2008.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7):183-185.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 2009.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1):37-43.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常芮彬 编辑:m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