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几点体会-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04-10-10 14:46:53  
点击/评论:6168/0
 

魏宁东、刘强

被喻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改变了过去以师为本的传统理念,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己于10月中旬的“初一年级新教材研讨会”上提出来,并得到学校领导及学校教研员的大力指导。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指导思想,增加了许多操作性较强的方法。通过这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在简要汇报如下:

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体现出新课标的精神来?这是我们每天都用行动回答着的问题。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气氛热烈、甚至是学生争着上台。学生比以前活跃了。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呢?未必如此。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增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好的教学过程呢?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法无定法。但有两条原则应该坚持,我们称之为“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双基。体现出这两个“有利于”的教学过程就是好的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出这两个有利于呢?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走过,人类数学知识进化的历程

因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想想,先要设想自己,已回到原始的朦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学生们现在所知道的;然后由于面临一定的现实问题,产生了对所要学的知识“用”的需求;最后在这种情境中,带领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交织出现着下面主要内容为:

1〕联系生活学数学;

2〕从独特体验出发,自主合作探究;

3〕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这些过程作为主要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活动,我们体会颇多,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

 

一、对联系生活学数学的认识

中国有句老话:“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就正好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少”就是缺乏,“恨”就是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求知欲要在“用”的时候才会出现。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有一种习惯,就是先学后用。总是要让学生把一部分知识学完,然后再去用。我们应该尽量想办法把“用”提到前面来。让学生早一些进入需要“用”的气氛和环境中来。让他们先碰碰“钉子”,感到缺乏。让他们从“用”的角度来看待所要学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愿意用心学习,就知道所学知识怎么“用”。

例如我们在学习概念时,就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需要使用这个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显地感到需要这个概念时,再来总结出这一概念。这样做了以后,这个概念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实的印象。以后一遇到类似情况,他会立即想到运用这一概念的。

我们认为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本质就是,先产生对数学“用”的需求,然后再学数学,“用”数学

 

二、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认识

新课标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同一个现实情境,我们的学生的反映是丰富多采的,这正是学生创造之所在,也是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起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对于这种独特体验,我们通常是说:“你说的很正确”、“有道理”,但学生这种体验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体验的引导,恰恰是对学生非常尊重的表现。比如,我们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反复修改,一步步逼近正确,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加深刻、更加独特、更加“刻骨铭心”。

我们认为,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这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高效的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认识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的是,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力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愿望,学生讨论就会十分热烈。如果问题没有值的讨论的价值,没有力度,学生随便说几句一下子就完了,就没别的事了,而且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学生都是听众,基本不发表意见。这种讨论并不是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

我们认为,并不是一节课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所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否则还不如老师讲解。

 

四、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认识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如同刀磨快了,总要找个东西切一下试一试。学了一套方法,就总要找个机会施展一下试试看。如果学生带着这种愿望去做习题、作实验、做调查,那实在是件再理想不过的事。

但要做到这点,有个前提,就是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结论归结为简单的几条或几步,最好配以口诀,便于记忆、便于应用,成为有效的一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如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方法,即常说的“通法”;再让学生面对一些特别的问题,总结出“巧法”。通过交流,学生们体会到“通法”有时是“笨法”,“巧法”虽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有了想试一试的愿望。随后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学,检验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具体方法是:通过分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互相出题考察,找出问题,全班大组交流,这时学生心中就会产生施展本领的冲动,感到兴奋,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认为,对于学习而言,过程与结果都重要。学生的双基真正做到了过手,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他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独特的体验,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创新。

 

总之,我们认为,借鉴与汲取他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营造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课堂,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