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中的因材施教与近、现代主流教学思想的有机结合-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论班级管理中的因材施教与近、现代主流教学思想的有机结合
发表时间:2004-10-10 14:40:24  
点击/评论:6909/0
 

成都铁中肖红

 

[] 辩证施教的教育方法,表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重新安排、重新处理,不断变更和创新;还表现在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善于随机应变,当机立断作出恰当处理的机智上。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教育规律,既要不背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不机械地生搬硬套。

 

[关键词] 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班级管理

 

 

(一)因材施教。

 

搞教育,当然要因材施教。如同艺术家创作的根雕作品,之所以造型各异,形态逼真,是因为雕塑者尊重事实,从树根的本身形态出发,加以想象、发挥的结果。如果捡来的树根,只能做成肃立的仙鹤,却硬要雕出开屏孔雀,势必弄巧成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

 

《论语· 颜渊》里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层次差异,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樊迟资质鲁钝,孔子对他仅作了最简明扼要解答:仁即“爱人”;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露观点;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较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高标准来要求他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仁的规范标准。孔子如此解答学生问题,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后人评价道:“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抱朴子·喻蔽》)。”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因才”是前提,“施教”是手段,“授业”是目的。解答学生的问题才有了难易、深浅、详略、繁简的区别。虽然,孔子不曾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因材施教是根据南宋朱熹在《论语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及宗旨。由他首先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直至今天仍有借鉴及指导作用。

 

(二)近、现代教学思想的主流。

 

如今,我们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非常遥远,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思想也呈现流派纷呈、种类繁多、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但是若从本质上区分,那就只有两大派别:一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即“引导式”教育),另一派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方式(即“牵引式”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派的理论由于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分支门类众多,目前公认最具代表性的是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正是由于有奥苏贝尔理论的有力支持,才使得这一派在当前以学生为中心浪潮的强大冲击下岿然不动,仍然在一些地方的教学领域发挥主要作用。这一派的理论要求教师能够在当前所教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强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况也持有此观点,他说道:“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意思是深奥理论经教师讲解与阐述,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代表是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尤其是在西方,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 应用的普及,建构主义思想已逐渐在学校教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三)因材施教与近、现代主流教学思想的有机结合。

 

1)当前的教育工作,正由以教师为中心(“牵引式”教育)朝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式”教育)的方向上转移,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教育方式。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舒展开来。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因材施教与近、现代主流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对问题的思考也有了多解性、多样性、多端性和多层次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考成绩展示,我所教的班级成绩相对于入学时的初始成绩都有大幅提高,居于同类型班级前茅。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主动学习型”学生的成绩效果特别显著。主要是因为“主动学习型”学生在班上是个大的群体,其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浮动空间,只要能够从学习上争取到这一群体,全班总平均分自然被拉上去不少。

 

2)难道以“教师”为中心的“牵引”式教学思想真的要寿终正寝、退隐雌伏了吗?我不这么认为,中学生富于想象力,思想特别活跃,他们追求独立的个性,有很强的表现欲。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产生重大变化的年龄区间,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况且,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班集体岂不成了一盘散沙?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岂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惰性思想严重的“被动学习型”学生。单纯施以“引导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需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这部分“被动学习型”学生,除了采用“引导式”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应采用“牵引式”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施教。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掉队,跟上教师的讲课进程。

 

3)从教学实践发现,对于“主动学习型”学生,应该以“引导式”教育为主,培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而针对一些惰性较为严重的“被动学习型”学生,“牵引式”教育仍然有它用武之地,不能完全摒弃。对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引导式”教育和“牵引式”教育之间要作出灵活的选择,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各家的教育思想,吸取当中精华,进行优势互补,把我们的素质教育进行得更好、更完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