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就 是 爱-ag真人官方网

 
>> ag真人官方网 >> 教改科研 >> 教研文论 >> 文章正文
生 命 就 是 爱
发表时间:2004-10-10 14:38:19  
点击/评论:5454/0
 

——新 教 材 随 感

成都铁中谢晓平

2000年开始的新教材,在全国教师的期待下终于和大家“见面”。它是新的:从寓意汉文化悠久历史的封面设计,到精美插图,到较好的纸张;当然,精髓不是这些,而是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篇篇文章。熟悉,是为师者曾经读过甚至现在还在读;陌生,是相对于旧教材。如果说第一册还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只是古文偏重的话,那么,第二册就让我们大大骇异了:现代文20篇,新作就占了12篇——60%的比例!古文虽仍然偏重——可这早有心理准备:第一册已经“啃”下来了,还怕?吃惊之下,一气看完全册,疑云再生:学生看得懂吗?又看课后习题,心里就有些轻松:哦,蛮好的嘛!这才是语文,才是我们期待、呼吁了那么多年的大语文教材,喊了那么多年的“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终于见到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新生儿充满了时代的灵性。它新得奇趣,新得大胆,新得漂亮,实实在在是新时代的产物。

这里仅谈谈第二册。

12篇新文章,上自天文地理,下自人间百态,包罗万象。有哲人冷静精辟的阐述,也有常人温婉平和的提醒;有超越国界的生死援助,更有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这12篇新文和老教材原有的一些文章配合,奏出了宏伟的生命交响曲:在这美丽的星球上,一切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顽强,而活着又是多么宝贵,而有意义的活着又是多么崇高。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值得敬重的,只有这样活着的才是永恒的生命。

感觉20篇文章里反反复复述说着的只有一个词:生命;20篇文章里反反复复萦绕着的只有一种情:爱——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第一单元里,张晓风在漫天飞絮中沉吟:敬畏生命,它原是造物者惊心动魄、无私的爱的结晶;蒙田站在死神的门槛边笑着说:还有一分钟生命,我也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宗璞徜徉在紫藤萝面前低语:这“流动”的、“欢笑”的、无边无际的,就是生命呵!刘白羽捧着柔美的“白蝴蝶”,回到对一切弱小生命都怜爱的纯真童年;当我们衣食无忧时,被大管家和大狗追赶的饥饿可怜的“野丫头”告诉我们能自由地摘野菜充饥是多么的快乐;当我们为不够富足不够显赫不够荣耀……浮躁不已时,毕淑敏温柔地开出了济世良方:活着,就是幸福,曾经生活过,还是幸福。……于是,我们开始省视自身:我们珍爱生命吗?我们轻视过弱小的生命吗?我们注意到了平凡人生中的每一点滴的快乐吗?我们意识到曾经幸福过,正在幸福中吗?

当意识上升到这一层面时,没有人不会为生命而喝彩而珍惜而祝福。自然地,我们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代生活竞争愈来愈激烈,现实也常常残酷无情,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却似乎越来越低。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堪忧。早恋、离家出走、泡网吧,已是老生常谈;个别学生动辄恶言相向,生死相逼:承受不了家庭压力而自杀,承受不了人际关系饿而杀他人,甚至杀死强迫自己学习的亲生父母……够了,够了,虽是特殊,但也足够教育者警醒了: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这样苍白无力啊?!学了这些课文,或许会对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哪怕是一瞬间,我们就都还有机会。而通常所谓的“好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之重,也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们怕考试失败,怕同学超过自己,怕同学关系不好,怕家庭不和睦,怕父母为他们伤心,怕老师对他们失望……一件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在他们心里留下永远的印痕。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许多梦想,又有许多自己认为不能解决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忧虑。学了这些课文,笔者想一定会“有如一道强光”照在他们纯洁的心灵,心就更加亮堂起来;还会如一湾清泉流过他们真诚的心灵,心就更加透明起来。不断地照耀,流淌,他们一定能因学会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而平和起来,宽容起来。而这,不正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梦想吗?

而仅仅学会了珍爱生命,关注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吗?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吗?不,不,远远不够。紧接着第二单元,编者不露痕迹地告诉我们:伟大的生命是有理想的生命,是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甚至献身的优秀分子,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追随。于是,学生们了解到,有为正义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外国医生白求恩;有在惨烈的环境中面对纳粹德兵仍然保持善良和镇定而援助盟军伞兵的普通发火妇女;而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国统区的小知识分子仍能从“小橘灯”的微弱亮光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从而鼓起继续前行的勇气;生死关头,从将军到战士,想的都不是个人的生命,而是自己所信仰的正义事业的胜利,想的是别的更多人的安危;从“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绝唱,我们看到了将军愿穷苦人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博大胸襟;从草地上那像一簇火焰在跳的“七根火柴”,我们看到了无名战士爱他人生命超过爱自己生命的无私情怀。生命是多么美好,活着是多么幸福。是什么促使这些人无私无畏地奉献出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信仰!是对正义的信仰,对和平的渴望,才使这些人类的优秀分子无憾无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学完第二单元,无需老师作更多的说教,学生就早已开始思考有关生命,有关人生的考题。这一、二单元的衔接,实在漂亮得很!

新教材的奇趣,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明显。第一册说盘古“开天辟地”,这一册就象揭谜底的智者,风趣而不失严谨地撩开“盘古”的面纱。《绝唱》也好,《安塞腰鼓》也罢,都是人类在创造生活,创造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人类其实就是在不断认识,不断创造。认识生命,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创造生命,创造世界,创造宇宙。从远古的逐日幻想到今天的太空漫步,人类迈出了一步。而个人的生命相对于这其间的历史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而又正是这无数的沧海之一“粟”世代不已的追求,终于实现了“夸父”的梦想!学生“往返”于天地宇宙之间,一定其乐无穷。

新教材的大胆,是很令人吃惊的。向来教给学生的都是简单而公式化的苦难,而对于社会、人生,也是端正了脸教学生坚强勇敢。对于现实从来都是回避,多的都是阳光鲜花,似乎我们的生活从来都是辉煌灿烂。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低的因素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痛苦时,如果知道还有人比自己更痛苦,心理上的痛苦就会减轻,随之而来的压力、焦虑感等都会减轻。第一册学到《金盒子》时,就有很多学生非常吃惊:天底下还有这样凄惨的事?还有这样凄惨的生活?于是有学生开始嘲笑自己曾经的忧郁或哀伤,都认为和作者比起来,自己简直太幸福了。真实而感人的苦难教育,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成熟,使学生在面对人生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第二册更是直接提出: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把文学的清澈泉水飘洒到正在成长、求知欲正极为旺盛的少年的心空。告诉少年们,关注生命,关注自然。而这,正是时代的主题。这些文章无疑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新鲜感。

同时,我们注意到新教材的编选已打破了某些界限。只要是美文,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不论作者的国籍、信仰等一概收入,这是一种好事。从教学上说,有好文章师生共读;从汉文化的发展说,我们和世界文化交流,汉文化会得到发扬光大;从国民自信力来说,文化反映历史,表明我们的民族心理素质已大大提高,已真正面向世界——我们迎进春风的同时已毫不惧怕蚊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材不仅新得大胆,还新得让人欣慰!

新教材有这么多好,笔者觉得还是有些不足,有些忧虑。

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是把历史课程放在上午第一节课的。泱泱中华,悠悠历史,文学记载了辉煌荣耀,也记载了黑暗耻辱,为什么语文课本里不能选入后者呢?难道历史就只是历史吗?难道那些耻辱就只该受害人独自去吞咽去回味吗?笔者想,如果从前的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有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或老舍的《第一堂课》之类的课文,历史就不会成为某道测验题的答案,就不会让某些有新四军先烈“血统”的“大星”说了“小学成绩几乎双百,中学成绩非常优异”后仍然出穿着法西斯侵略者的军旗装招摇过市的洋相!这一事件虽然反映了某些人的个人素质,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是对教育界的莫大讽刺。愤怒拍案之余,静下心来,我们想到有韩国歌星连一句日语也拒之口外。同样是“星”,为什么?某星很委屈,曾教过她的历史老师却更委屈: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啊!

笔者曾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我想生活在……中”。让笔者吃惊的是,一名学生写她想生活在日本,因为日本制造的东西好,国家也很强盛,人民生活很富裕。笔者无话可说,她写的都是事实啊!为此,笔者布置写读后感《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这次,轮到这名学生吃惊了。她再也不想生活在日本了。她说,原来几十年前,日本人对待中国人是那样的凶残狠毒,灭绝人性!日本再好,也不去了,甚至连“日本造”也开始反感。这是朴素的民族意识,朴素的爱国思想。也许要和她辩理,怎么也说不通;但一篇文章,一个真实苦难的故事就改变了她的观念。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形象的力量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觉得类似这样的好作蛮多的,为什么不选入课本呢?还要让多少“中学成绩优异”的人某一天在某些有影响的刊物上炫耀国耻呢?我们期待每一个“大星”都能象韩国明星,都是真正的“明星”,而不仅仅是“星”而已。我们更期待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在哪个国度,都能记住自己的历史——不仅记住她的辉煌,也记住她的苦难。记住苦难,并不是需要我们去经历苦难,但我们得学会理解。只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苦难的含义,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热爱生命,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对着宇宙说:“我很幸福。”当有一个人这么说时,那曾教过他的老师就是这世界上真正幸福的人了。

祝福新教材!祝福所有正在走进新教材的人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