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中 朱今来 未来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我们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的优劣。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高“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性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教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有效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仅就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政治强,业务精的干部教师队伍,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看来,建设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乃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保证。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禁锢在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之中,“应试教育”搞了那么多年,似乎已是“轻车熟路”,“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舆论也单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考试分数成为衡量教师与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这些人才还认识不清;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弊端何在,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说到底,如果人们的教育观念不彻底转变,就谈不到干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就谈不到人才观、教师观、质量观的转变;就谈不到教育科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就谈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就谈不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说,转变教育观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其对教育目的、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及怎样培养所持的观念和观点。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也要考试,要考试,就要进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二者都没离开党的教育方针,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有人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在一些学校便出现了双轨现象:结业班搞应试教育,非毕业班抓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抓素质教育。还有人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升学率的经验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的教师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这样才,那样才,考高分上大学才是好才。课堂教学,抓智育才是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会影响“教学质量”,是“不务正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批教师没有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出发,为了赶进度,出“成绩”,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参考资料满天飞,书包越来越重,完成为了就付各种考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各课外活动时间被挤掉,更谈不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了。结果使很多学生分数很高,但缺乏社会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告诉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会学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 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指以单纯应试、片面追求高分数及升学率为指导思想;以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是一种片面淘汰式教育。应试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少数学生,放弃了多数学生;教育内容扁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即使在智育方面,也仅仅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育人方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约定俗成的提法,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和智力支持,养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大责任。方向已经确定,我们一下要坚定信心,克服种种困难,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实践和探索,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